【台湾实习计划】学习,是活泼泼而有生命的
2018年,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与社区伙伴(PCD)、台湾旗美社区大学合作,以台湾和大陆的伙伴机构作为实习平台,支持台湾伙伴来到大陆,大陆伙伴去到台湾,进行为期2个月的短期实习,增强青年协作者的社会视野和内心动力,搭建两岸青年协作者深化学习、相互借鉴的新平台。目前招募仍在火热开放中(招募详情请戳【招募啦】公益组织青年协作者赴台湾实习计划!)!
为了给伙伴们提供更详实的背景资料,今天推送一篇往届参与伙伴的实习感悟和总结,欢迎你的交流和参与!
“
学习,是生活探索中的成长,是向土地、人民、自然学习
是身心脑投入的“觉醒”,是陪伴同行的喜悦与感谢
是活泼泼而有生命的……
”作者介绍
陈琳玲,福建人,200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在校期间参与农民之子社团。2005~2015年曾在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工作、南方工厂打过工、乡村支教、农民之子流动社区陪伴儿童成长。2015年与伙伴创办种籽心田自然工作室,组织种籽行者一年师资培养计划;2017年至今参与情意自然全国共学圆平台创建与发展。
2015年12月3日—2016年1月30日,参加2015年大陆NGO青年工作者赴台湾实习计划,在北门社大实习,为生命成长与社会工作之连结积累了蜕变的力量。
因为时间有点匆忙,暂时做一个ENDING。还有时间,再做梳理、出发。
台湾之行,有很多的收获,无论是人、事,还是意识深处的转化、在现在未来路上给自己的启迪和力量,深深感谢,这趟旅途中所有的一切。文字难以表达其一,这份总结,就当做一个小小路标,告诉自己也分享给身边的人,曾经经历过什么。
重要的是,我们已发生的连接,和在路上的行动。
一
一个有趣的开始,而透过实习整理,更清晰自己为何出发
决定来台湾实习的时候,恰巧在青海“雪域牧人学校”情意自然生态游学营筹备期,牧人赶着成群的牛羊,走过公路,与我们打了个照面。为什么来台湾?当下一个很强的念头,如果藏族传统文化让我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万物之灵以及神明的虔诚信仰,是不奢求物质享受安于内心的生活,是家庭女性淳朴勤劳的美德……而在现代化资本化的时代,当人工具化、关系物化,我们失去了根与幸福感,在城乡间流动,如何才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与有尊严的生活?藏族人民所面对的问题,又何尝与中国大陆农村普遍的问题不同呢?
我也想拓展视野,去看看台湾这块土地上又是怎样的?人们又有怎样的经验和想法?不同民族/区域/历史的文化,是否可以彼此交流?它与我们人的发展、乡村建设以及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又有怎样的关联呢?
选择北门社大,据说这是个比较民主尊重有团队感的团队,我也很好奇主任是如何从看似激烈抗争性的劳工运动工作者转向了看似温和的扎根在地的社区大学工作;而我也从支教-乡建-工厂-社区-自然教育,我将找到怎样的立足点,串联起这些经历,形成我自己的世界人生生活观,也能做一些让自己心灵感受到召唤亦有贡献的事?
回溯走下的足迹:
1.扎根北门社大,参与工作协助、观察及学习:
北门社大方向为:打造一个以支持农渔社区发展为主体的、小而美的社区大学,两大主轴主轴1.促进学员自主学习、积极关心公共事务;2.推动永续发展的生态社区。这些也会透过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来呈现,课堂不仅仅是学校教室,也在海边、沙滩,社区中。老师不仅仅是讲课的人,也是社区里的人,是团队伙伴,是彼此。
我选择参与感兴趣的社大课程,如“大家一起来拍电影讲社区故事”,“舞心灵”,也随着拍摄追随拍电影班学员摄影实践的脚步也旁听观看了一次二胡班以及陶艺班的活动。2015年1月27的“北门社大学习成果展暨公园草地寻宝趣”更让我大开眼界,护沙和海废监测,一起制作《明日餐桌》(林纯用老师带领,以艺术的方式,唤醒公众关注环境问题),参与社区踏访,每次踏访会接触到在地人及相关有意思的议题,比如老屋顶老屋修善,以发展为社区公共活动学习空间;学甲中州踏访,一批可爱有志青年修善老屋,作为打工换宿的背包客栈,以及在地乡土自然教育体验活动基地,学甲湿地面积不太大,他们也与学校合作做过一些活动,也希望能与北门社大合作,如何把自然/环境教育也与对社区及文化的了解学习结合。
“舞心灵”
海废监测
印象深刻的是,北门社大与社区合作的在地特色课程活动,增进生产者与消费者连接的同时,促进对渔农社区及人、传统手艺的了解与关注,从食入手,关心环境与人的健康发展。
参与每周三例行的工作例会,伙伴们了解各自的工作进展,交流彼此的经历想法,我有困惑问题也会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并且参与了2016年机构愿景会,绘制了我们共享的家园梦想蓝图。
透过访谈社大同事、积极参与社大的老师、同学以及布艺社社长,更了解她们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对社大及意涵也有了更全面的看待,有一种感动,也促发滋养了心里的一种坚持。
实习期间也有一些主动的尝试,如带盐分地带读书会《明日的餐桌》导读,在参与社大联合读书会《社区设计》《成长的校园》后,也认领了北门社大内部继续研读《成长的校园》的第一章导读。护沙/海废监测活动,带了“带着感觉走海滩”的总结活动。冬至晚上,与大家一起分享中华文化中“冬至”意涵以及烛光祝祷。与伙伴分享流水学习法,情意自然教育的团队情意沟通。
这些尝试让自己不仅是旁观者,而与社大伙伴、社区人、其他地方的伙伴有更多接触。实践出真知,让自己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深了解,更诚心正意。
2.从台湾土地上的人与事,更深地体会“农”与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整体性:
花莲盐寮净土,区纪复及黄秀娟老师的家,虽然之前就有所了解,而亲身体验简朴生活,却有着很不一样的体会,简单的衣食住行煮饭用水洗澡,却能体会到很深的能量,它来自环境气场,也来自老师生命精神分享,也真实地体验到日常生活所需要其实很少,当你有觉知的生活,对自己及他人、自然、环境有关怀,有反省而行动,反而内心自由精神开阔,充满喜悦与创造。也在自己心里埋下简朴生活真挚的种籽。
宜兰,与实习伙伴少雄、TALA、阿胜、黄励碰面啦,还一起拜访了青松大哥,听他讲故事,参访了慈林纪念馆、宜兰县政府。在猫小姐食堂与新农夫、社运前辈、代表绿党社会民主党联盟参选宜兰县区域立委的小农夫吴绍文,关心爱护这块土地和人,为之奋斗付出的伙伴们,大家一起包饺子、分享拿手菜,交谈。不是预先策划,自然而然大家就谈起了农田农舍的问题,台湾伙伴们说要打一场网络上的宜兰田地保卫战,助力邵文选举。~感觉不经意间,就见证了一个历史时刻,又或者说,历史归根究底,也就是人民的创造,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贴心的期中旅行了。非常感谢美浓开基伯公保佑,旗美社大伙伴精心设计安排特别是亭瑾全程照顾协助。新化社大成功酱油、官田国小食农教育、十八麦、成龙溼地、山线社大农青三合院、妇女社大社区粮仓、贡寮水梯田、主妇联盟合作社……台湾不同的在地机构各有特色的实践,让自己更加开阔了视野,有了不一样的眼光思维,也感受到他们身上对土地、对土地上的人、对自然生态的爱,团队伙伴的情谊。
抱团取暖也好,是清晰方向、谋求共识,凝聚力量也好,由旗美社大召开的农村发展愿景会议。不同领域机构的人们,包括在地农民、旗美高中的历史老师、高校学生等积极参与,更了解了台湾农业政策发展脉络及历史环境,以及在夹缝中为“农人、农村、农业”的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赤诚与努力,从在地学习/建设、公民议题行动、理论研究、音乐艺术各个角度切入,而又相互联系在一起。是的,团结就是力量,我们需要跨界合作,发出我们自己声音,透过行动汇集更多的力量。
3.还有一些温暖、有意思的人与事:
感谢房东也是北门社大前同事佳琪,带我游历台南一些地方,拜访朋友,遇见让我友善种植的农友,感谢淑华、杜美的分享,菩提园、宏恩、崇文的素食很好吃,李鹏佳莹子绮姐的相聚,时代力量党造势晚会上那些我们在一起点亮光的人们,小食店里父子的故事,台北城品书店从夜晚到清晨的灯光……
二
收获、感悟、启发
1、在这里收获了北门社大温暖的团队,也收获一群温暖的伙伴。
虽然在北门社大11年历史中,伙伴们对其所承载的时代使命及发展内涵理解不同,但都有着对家园土地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社会公平正义、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情感,有对彼此的关怀,而走在一起来。透过实践,共同描绘北门社大的愿景与发展策略,在工作上彼此支持。第一次看到活动无大小,只要和主要负责的工作不冲突,大家都一起上,互相支持,更了解彼此在做怎样的事,凝聚共识。也尊重差异性,有更多自由的空间让伙伴们探索创造,突破习惯的活动流程框架,鼓励创新,看到是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感、对生活的热情、想象力与行动力。
伙伴们包括前北门社大同事,也是我的房东,都关心我在这里生活学习是否习惯,希望我有所收获,在生活细节中主动关心,有时甚至超过我自己对自己的关心。无论工作生活,只要我有询问,伙伴也会聊起自己的观点想法,很坦诚开放与我分享。
不仅仅是北门社大。这一趟台湾之行,还有许多温暖的人与事。
不回顾的时候,好像也不怎么想起来,想起来的时候,这些脸庞、话语也都跳出来,想念、牵挂,而我们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共做着相通的事情,也是一种幸福的。
2、去中心化,或者说是尊重多元、自主,透过对话交流理解,凝聚大家对生活与发展的蓝图,陪伴成长同行。
北门社大2016年学习成果展示,很创新地在自然温馨的公园举办,市集摊位/班级之间也可以彼此熟悉,公园里每一个点,通往你想去的地方,都可以通向中心舞台,而这个舞台也是“扁平化”的、开放的,所以每一个点都是班级师生与民众互动的舞台。欣赏着公园的自然美景,每一个人可以随着自由意志选择你感兴趣的活动,互动交流。而友善土地种植、绿色生活健康、尊重本土传统文化等理念精神以及多元活泼的学习内容及方式……也在无形中,在公众互动交流中传递。而也正因为去中心化,发挥师生自主性,他们经历过创造而产生的自豪感,也激发他们更愿意参与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力。
学习成果分享会
民众参与互动
又一次想起在与北门社大主任秀慧交流的过程中,触动自己内心的几句话,“你的思路还是中心化的,有一个组织来建立推动网络,我们不是,我们觉得自己是在一个圆中,彼此陪伴支持,一起成长的。”
“我知道自己对这里懂得很少,所以社区踏查首先是我们不断去了解,只有了解了,才能真正知道我们能做些什么……”
3.从共同关心的议题出发,在地公民自主学习/行动,不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陪伴互助同行,生活自有其持续的力量。
我们有这么多有意思的活动,不仅仅是我之前狭隘的认为只是“康体娱乐”(其实这也很重要),也是人们自我价值实现、精神品格锤炼以及家庭、友伴、社会互助信任关系的建立、转化与提升,内容与形式都很多元,可贵地保留了一些在地传统的特色。
这也突破了我之前单一地按“群体”来划分工作内容。凝聚关心共同议题的人们,更有行动的力量。透过寻找老师/交流以及结合现实情况,开设或在既有课程中引入与公民议题相关的课程、有意识地学习锻炼公民民主的表达与讨论。街头公民运动很重要,在地深耕也很重要。当街头的热潮退去,生活还会继续,是持续的力量。而经历过练习的公民,有更成熟的心态、思想,也有更真实和有凝聚力的行动。
4.“农,不仅仅只是经济……它还包涵很多……”
这在贡寮水梯田保育分享中听到的话,也伴随着梯田糊田埂,卖力姿势不对,直不起腰,进而也体会到农夫辛苦而生谦卑与脚插在泥土里立身天地间的“大”写精神骨气,而体验到,过去自己对农的理解以及“救世主”般助农的心态,是多么的狭隘……“田埂会唅水”农民的智慧,这里诸多甚至包括已渐渐消失的动植物生命们的生活、生长姿态之美,唤起了对自然生命的感动和赞叹。
更深刻地领悟到人与自然的一体,领悟到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与渔农工最前线的人们的密不可分,虽然我之前也做乡村建设和自然教育,而我对这些理解都是很少的……又如何有力量分享给其他人呢。
不纠结于既往觉得自己不够好和强大。对农,对乡土自然的体验理解也是自己希望去努力的。农民农村生活劳作中也保留了很多传统的智慧,需要我们发掘和学习,这个过程也是建立起一种新的文化的过程,支持农民建立起文化的自信,也滋养启迪城市人们,它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哲学,也有着现实的实物基础,改变的,是我们看待人、事、物的眼光与态度。
三
对自己的发现
当我全然地投入,放下偏见好恶,才可能真正看到“真相”,和理解之共鸣,有爱而产生智慧,有力量地行动。这是个不断练习的成长过程。
参加北门社大与笃加社区合办的乌鱼子工作坊,本来自己内心是比较抗拒的,就想做个观察者。而又觉得如果只是这样,我如何体会其他参与者的感受呢……因为没有突破自己的底线(不杀生、不宰活物),所以我也参与进去,参与乌鱼子制作。其中有一个环节是系绳,当我真正触碰到乌鱼子的时候,才发现它并不像我粗看到、以为的是一整块,里面其实是密密麻麻的许许多多小鱼子。过去二十几年,我也吃过不少肉类海鲜蔬菜,也带过餐前感恩,而这次触碰到它,真心的感恩,感恩它付出自己而滋养了我们的生命,这也突破了习惯的二元对立思维定式,如果因为自己素食,而不愿意参与如乌鱼子类的在地工作坊,如果因为自己虽然工作多年,但不觉得有组织经验,害怕露怯,而拒绝来北门社大,也许自己也错过了一次内心深刻的历练。
当我们执着于“我”的观念想法需要,就很难放松下来。而当我们放松,我们更容易觉知到自己,也更容易看清事物之间彼此的联系,尊重爱惜生命,顺应时、势合宜的行动,回归生活的简单、喜悦与善意,亦有力量。
需不需要抗争?以前是纠结自己的问题,现在已没有那么纠结。重要的是检查“初心”,无论是抗争/建设,不是凭自己头脑想象,不仅仅从个体生命总合,也是社群/社会整体看待问题的来龙去脉与途径。
醒悟,是开始,而需要不断的实践,对善愿的坚持。
四
离开,才是真正的开始
对未来的规划,对自己总是很难的。然而,也需要突破。
1.在燕山学堂以及自己家门前园地,开始种菜,学习友善农作活力农耕。
2.学习“农”法,了解农村乡土的生活智慧与中华传统文化。
3.自然教育活动。从我们自身特长特色出发,不是作为老师设计很多活动,更多的是陪伴成长,回归生活,探索自然与生命,关怀乡土与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内心也有力量,不纠结于他人的眼光和结果。可以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发展系列主题,探索人与乡土历史文化、人与人(社会发展)、人与自己、人与自然(道)的关系。发现既有的问题,凝聚愿景想象,融合于工作生活行动。
4、事情的关键在于人。连接已有的同行者,也透过“种籽行者计划”促进新的自然协作者网络(不止于自然教育者,也包括与农有关的工作者),学习互助成长合作。
5、与北门社大以及台湾的伙伴们保持联系,继续学习。期待新一届的农村愿景会议,出一份力。
6、其他,在路上。
编辑:肖美芳
来源:沃启基金会